每一座古老的城市,都有承载着独特历史、文化、乡愁的街巷。在古都北京,胡同就是这样的地方,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元代。
当晨光初升,洒在古老的青砖灰瓦间,也洒在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。如今的北京胡同里,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,在这里,他们生活、工作、创业,赋予了胡同新生命。您瞧,老胡同里正在生长一个个新空间、新业态、新兴生活方式……
初秋的北京,天高云淡,正是逛胡同的好季节。故宫东墙外,磁器库胡同深处,一丛翠竹探出墙外。叩开院门,一脚迈入清幽的胡同人家。
“欢迎,请进!”一袭青布衫迎了上来,一对笑眼弯弯欧宝app体育,脸庞上有个可爱的酒窝,亲和力满分。她就是院子的主人——谢飞,“80后”北京大妞。
第一次来的人会因满屋的“囍”字大为震撼。从老式“囍”字杯、双喜门头,到印着“囍”字的暖瓶、茶壶、糖罐、烛台、搪瓷盘,处处见“囍”。甚至客厅与厨房间一整面墙上,摆的都是各式各样印有“囍”字的玻璃杯,复古又喜庆。
谢飞爱胡同、爱交朋友,也爱手工。这么多“囍”,是她多年来的用心收藏,“我恋旧,但也喜欢新鲜事,就把老物件做了新用途,是时髦的胡同vintage(旧物)。”
2020年,谢飞开创了一个甜品品牌——胡同是甜的。甜品风格与名字如出一辙:与胡同生活有关的、甜的记忆,“对我来说,记忆是有味道的,所以我把在胡同里生活了40多年的记忆和感受都融入了甜品中。”
比如,在中法大学后院、奶奶家的小院里,有个水泥和砖砌的乒乓球台子。儿时,谢飞常在台子上上蹿下跳,玩累了,跑回屋抱起爷爷的大茶缸子喝一大口,“里面准是茉莉花茶。”把对乒乓球和茉莉花的记忆叠加在一起,她设计了一款“茉莉花茶乒乓球泡芙”。
“猫爪曲奇”的灵感来自胡同屋顶悠闲散步的猫;“香椿磅蛋糕”源于早春的家常菜香椿鸡蛋;“碱水二条长可颂”的麻花纹理,仿佛儿时小姑娘的麻花辫……
创立三年来,上万人慕名打卡胡同是甜的,有北京市民、外地游客,还有外国友人。“胡同最能代表北京,我希望能把它做成年轻人喜欢的、来自胡同的北京礼物,让天南地北的人吃到它,就能感受到北京的味道。”谢飞说。
——王京自小生长在杨梅竹斜街,看着父亲做金银手艺活长大的她对文物有着深深的依恋。如今,她是一位中国古瓷修复师欧宝app体育,在胡同里开起“采瓷坊”,一拨拨外国友人成为常客;
——“90后”赵萌是地道的北京姑娘,毕业后本来从事广告设计工作,薪资和职位都不错的她,却在2018年毅然辞职,在胡同里开起了“国潮工坊”,教客人以镜、盘、杯等为载体,制作玻璃画、永生花、掐丝珐琅等工艺品。她不后悔辞职创业,“能为传播国潮手工做些什么,是我的幸运。”
——改造了报房胡同的一处老院子,北京姑娘坚果儿开起了京城首家胡同家居艺廊,展示着从世界各地挑选回来的家居用品、艺术家画作,她说,“保护一座建筑,不光是把它修好,还要让它在当下被感受和欣赏,获得新的延续。”
3000余年建城史、870年建都史,作为首善之区,各地、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孕育了北京兼容并蓄、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。不仅本地青年,胡同里每天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的人。
早9点,何佩珊一如往常骑上小电动车,从前门胡同里的家出发,去往大栅栏自己工作的民宿院。正阳门城楼宏大雄浑,在商旅往来的大栅栏穿梭,她轻车熟路。让人意外的是,她不是北京人,而是一位来自香港的“90后”创业者。
2017年,何佩珊一人开车北上,寻找她的梦想,“作为千年古都,北京独特的人文历史、胡同里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像一个巨大的磁石,特别吸引我。”
如今,她是网红民宿“隐世·叠院儿”的联合创始人。位于西河沿的叠院儿,由一处老牌面包厂改造而来,面积不大,布局紧凑,清幽安静。
一进院开阔明朗,可以喝咖啡、吃西餐,从拱形的玻璃窗望向街巷就是一幅幅流动的画;二进院常设各种展览,举办活动沙龙,是个过渡空间;三进院上下两层共7间客房,一层每个房间窗前都有小竹林,颇有“大隐于市”的闲适。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结构,又十分友好地服务现代生活。
做建筑行业多年,何佩珊认为,放眼世界各地,老城更新都留住了古韵,“胡同是老北京最大的特色,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,一定要在保护的基础上,赋予其新的生命。”何佩珊的理念得到市场认可:慕名而来的客人有本地、外省人,有来自港澳台地区的青年朋友,还有国外的摄影师、艺术家。
陕西人丁平13年前就踏进了胡同。“北京四合院是围合的,哪怕街面上再吵,一进院立马安静了。在这儿,人是自洽的、向着内心的。”
在留学国外的设计师丁平看来,古今交融是世界上许多老城的独特魅力。“在英国爱丁堡,推开600岁的古堡大门,扑面而来的是动感的电子音乐、热情舞动的人们。我仿佛触摸到了城市的历史,但它又是非常方便现代人的。北京老城的很多空间也是这样的。”
2010年,她来北京创业,把自己的文创园选在胡同里。在东四北大街,曾经破败衰落的老厂房被改造为雪莲·亮点文创园,吸引了文创企业落地,更成为有秀场、音乐会、戏剧演出等的城市生活美学高地。
画廊、书店、咖啡馆、自习室和包子铺,被奇妙地组合进一个精致的小院,起名“可能有书”。这样的空间,别说在胡同里,可着全北京,都透着新鲜。
从东四南大街拐入前炒面胡同,往东走50米,左手边青砖灰瓦的墙面中央,镶嵌着半墙的透明玻璃,墙上黑字写着——可能有书。
接过玻璃房里阿姨现蒸的葱香酱肉馅大包子,穿过复古的绿色门框,里屋买杯美式咖啡,白领小夏在房间漫步,看展、读书。头顶是纵横交错、表皮斑驳的老柁、木梁,部分墙壁保留着的红砖,特别有老房子的古韵。
“我很喜欢这儿,可以办公,可以体验文艺生活,还可以发呆。”今年8月初可能有书刚开放时,第一次踏入的小夏也很惊奇,“一个看展、读书、喝咖啡的空间里竟然有包子,不仅好吃,而且一点不违和,甚至少了包子都会不完美。”
前炒面胡同49号是个腾退出来的共生院,根据专家研判,院子至少有90年历史。目前,腾退空间约260平方米,约有7间房,其他空间居民仍在居住。以前,院落的倒座房被出租出去作为饭馆,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。2020年,朝阳门街道将其腾退,交由第三方团队打造为综合阅读空间,初衷是盘活老旧空间、服务胡同生活。
“我们不是自己闷头干,而是将27院的‘居民主理人’计划延续到可能有书,邀请胡同居民来包子铺担任主理人。”可能有书的联合创始人牛瑞雪说。27院,就是内务部街27号、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,很多人都熟悉,因为它早在2016年开放之初就一跃成了胡同“网红”。以牛瑞雪为代表,27院的运营团队由8名年轻人组成,其中一半都是海归。
集萃世界各地文化,这些年轻海归将天南海北的文化艺术“种”进了四合院里:在穿越国的“北平派对”上,胡同奶奶们穿上旗袍和年轻人一起起舞;在非洲主题日,院中敲响了非洲鼓,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往院里跑,“这鼓挺有意思,我要学”;年过七旬的社区居民杨凤英当起了咖啡主理人,成为流量担当……胡同居民的精神生活大大丰富了,年轻人也回归了胡同。
“不论27院,还是可能有书,都是院落更新的尝试。四合院是老城的珍宝,我们希望能不断注入新能量,让它像活水一样生机勃勃。”牛瑞雪说。
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群人。把艺术“种”进四合院的还有很多:故宫东北角,南池子美术馆是这两年的新晋“网红”。2021年,主理人雅行受委托,带领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艺术家团队,将园林景观秀美的老院子改造为美术馆,展览主题丰富、形式灵活,满足了独家、小众的审美情趣;朝阳门SOHO旁的北竹杆胡同2号,是一座有着300年历史的四合院,新红学奠基人俞平伯一家在此居住多年。如今,年轻设计师高高带领团队将其打造为艺术文化空间——槐轩,并且免费开放,可以欣赏不定期更新的展览,也可以在晚风中夜游名人旧居。欧宝app体育
有人在胡同里工作、学习、追梦,也有人把家安在了胡同里,成了老胡同里的新居民。
近年来,在胡同肌理、平房院落渐进式、有机更新中,一些老院子进行了现代化改造,并吸引年轻人入住,实现新老建筑、新老居民、新老文化在一个空间里共生,这种尝试被称为“共生院”。
走进西城区法源寺片区南半截胡同共生院,房屋有新有旧,改造过的新房仍是灰色调,但内里却是现代化的装修:独立卫生间、大客厅、暖气一应俱全,窗明几净。
这个院子约130平方米,有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,也有刚搬来不久的年轻人,建筑设计师鲍先生就是其中一位。“我从小生长在胡同里,喜欢四合院的安静,更爱它深厚的历史文化。”他说,在设计中,“尺度”是一个重要的概念,越小的面积越有无限的可能。“我希望以这个小小的平房空间为试验单位,不断探索设计的可能。”
傍晚6点,从东四南大街的四合院下班,冯胥涵跨上自行车,一路沿东四北大街、交道口东大街,骑回钟鼓楼畔胡同里的家。这是一个上下两层的LOFT,木梯沿二层的玻璃窗口直通屋顶平台。冯胥涵自豪地笑称这是“钟鼓楼观景房”,果然,登上二层平台,几十米外就是钟鼓楼,“钟楼灰”仿佛伸手可及。
2012年,英国留学归国的他来北京工作,两年前搬离公寓住进了胡同。“这儿满足了我对老城的一切想象。”每天早上,冯胥涵都会被老北京的鸽哨叫醒,夏天,大树在屋顶平台洒下绿荫,头顶鸽子飞舞,他常邀朋友一起喝茶、看夕阳、观钟鼓楼,闲暇的清晨就奔北海、景山跑步,特别惬意。
因为民谣歌手赵雷的一首《鼓楼》,到鼓楼打卡拍照成了年轻人的“必选动作”。但冯胥涵从来没拍过,“与这种流行的打卡方式相比,我更想安下心来,做一些与老城有关的实事儿。”今年,从事文旅工作的他,和团队一起发起了“关注两代人胡同生活”的项目,希望能引发更多人走进老城、关注胡同。
九道湾胡同14号,是导演窦辉、赵黎夫妇的工作室、新家,小院里布置得如热带雨林一般,种满花草,院子中间还挖了一个鱼池。日常,他们与邻里互相赠送植物、吃食等,相处融洽。春天新芽萌发、夏天绿荫满巷、秋天落叶金黄、冬天银装素裹,在胡同里工作、生活,在他们眼中,“四季仿佛都鲜明了起来。”
北京是古老而厚重的,也是开放而年轻的。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生活、事业安放其中,老城被注入新鲜血液,产业在复兴,文化在复兴。
北京是国家首都、首善之区,也是国际交往中心,友好与包容是底色,创新和发展是标志。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,推动着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。
城市的核心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,既有老北京,也有新北京,还有国际友人,所有热爱这座伟大城市的人,都是北京人。融入尤为重要。新老市民主动融入首都治理体系,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。城市的温度、热度来源于城市的全面发展和所有北京人的情怀,这好比鸟之双翼、车之双轮,共同激发城市前行的信心和力量。
文化是城市的灵魂。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,北京的胡同里演绎着人间真情,四合院内温情常在。城市承载儿时的懵懂、青年的梦想、老年的回忆,因为我们有爱,欧宝app体育有传统,有文化,在传承中创新发展。欧宝app体育
新时代首都发展,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。生活在北京,我们切身感受到,兼容并包与创新发展中的首都,生机勃发,昂扬向上。
(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,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,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